交通运输部关于修改《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
中国人民银行8月13日发布了7月金融统计数据。一系列金融政策落地见效,推动信贷总量平稳增长、结构持续优化。信贷资金主要流向了哪些领域?如何理解主要数据变化?
中国人民银行8月13日发布了7月金融统计数据。一系列金融政策落地见效,推动信贷总量平稳增长、结构持续优化。信贷资金主要流向了哪些领域?如何理解主要数据变化?
支持实体经济有力有效
中国人民银行当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7月末,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268.51万亿元,同比增长6.9%;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1.26万亿元,同比增长9%;广义货币(M2)余额329.94万亿元,同比增长8.8%。
7月历来是贷款投放的“小月”,6月银行季末信贷冲量明显,把6月和7月贷款数据合并来看,信贷增长保持平稳。
今年以来,债券融资增长较多,推动社融规模持续较快增长。前7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比上年同期多5.12万亿元,其中政府债券数据表现突出,政府债券净融资同比多4.88万亿元。
“通过债券置换,此前地方政府大量以高息短贷形式存在的隐性债务转化为低息长债,这对贷款数据产生一定影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青马表示,地方债务置换有助于风险出清和金融稳定,腾挪更多地方财力惠民生、促发展,也有利于释放更多信贷资源流向实体经济。
7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长5.6%,M1与M2“剪刀差”较去年9月高点大幅收窄。
董青马表示,今年以来,M1与M2“剪刀差”呈现收窄态势,体现出资金活跃程度和循环效率提升,各项稳市场稳预期的政策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助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信贷结构继续优化
分析信贷变化不仅要关注“量”的增长,还要重视“质”的变化。
数据显示,前7个月,我国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63万亿元,企业仍是新增贷款的大头。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6.91万亿元,占比近六成。
具体来看,金融“活水”流向哪些领域?一组数据或能给出答案。
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5.05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4.79万亿元,同比增长8.5%,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这是位于合肥市肥西县的江淮汽车尊界超级工厂内的自动化焊接生产线。新华社发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信贷结构作出相应调整,要求更高质量的信贷投放。”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侯成琪表示,今年以来,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安排不断完善,统计制度进一步明确,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牵引带动作用持续增强,金融机构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能力意愿不断提升,效果也持续显现。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箱,整治资金空转和金融业“内卷式”竞争。
业内人士认为,金融机构破除“内卷式”竞争会挤出虚增空转贷款,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更高、更可持续。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新动能加快形成,金融机构将进一步在细分市场中挖掘有效信贷需求。
贷款利率保持低位
今年以来,我国贷款利率仍保持在历史低位,资金需求方获得银行信贷支持成本更加优惠。
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了解到,7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约3.2%,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3.1%,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约45个和30个基点。
“现在贷款利率只有过去的一半,这对减轻我们财务压力帮助很大,有助于我们启动新生产线、更好开拓市场。”一家制造业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综合融资成本下降,体现了适宜的货币信贷环境。
“利率是资金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利率保持低位反映信贷供给相对充裕。”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说,贷款利率已经在低位运行了较长时间,反映出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满足度比较高。
去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在五个省份开展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试点工作。企业融资成本更加透明,有助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融资负担。
专家表示,下半年宏观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国内经济循环有望更加顺畅,一揽子金融举措持续发力,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和有效信贷需求合理增长。(记者吴雨、任军)
?
编辑:王春霞
?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